俗話說: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”政聲不僅在人去之后,在人去之時就會有生動的反映。
三國時期,陸績?nèi)斡袅痔?,政績顯著,為官清廉。任滿東歸時,陸績須取海道返鄉(xiāng),船夫看到他一家所帶物品實在太少,恐難抵抗風(fēng)浪,建議他再帶一些東西上船。恰巧岸邊有一塊大石頭,陸績以石壓艙,才得以平安渡海。這塊無名的壓艙石后來被敬稱為“廉石”,陸績的故事也一直為后人所傳頌。
隋朝趙軌在齊州任上,考績連續(xù)多年最佳,受到朝廷嘉獎,召其入朝為官。離任時,父老鄉(xiāng)親前來送別,有老人拭淚說道:“您在此為官,勤政愛民,從不受賄納物,我們敬仰您的操守,不敢用酒相送。您清廉如水,今斟上一杯清水,為您餞行!”趙軌也甚是動容,雙手接過,一飲而盡,與百姓依依話別。
最為感人的清官離任故事應(yīng)數(shù)明代的況鐘。宣德六年(1431),況鐘的母親去世,按照規(guī)定,他必須回原籍“丁憂”,三年服喪期滿才能復(fù)職。蘇州數(shù)千人聞此“請求奪情起復(fù)”,并作民謠:“況太守,民父母,早歸來,慰田叟。”宣德十年(1435),況鐘進(jìn)京述職,百姓怕他調(diào)任,在他起程時,“士耆民庶咸候上道,且控輿臥轍”,舍不得他離開。正統(tǒng)四年(1439),況鐘任蘇州知府九年時,要赴京考績,百姓紛紛前來餞行,況鐘作詩道:“清風(fēng)兩袖去朝天,不帶江南一寸綿。慚愧士民相餞送,馬前灑酒注如泉。”況鐘赴京后,因政績突出要升官,百姓數(shù)萬人上書挽留,朝廷賜況鐘正三品,讓其仍回蘇州做知府。正統(tǒng)七年(1442),況鐘病死在任上,“民多垂泣送其柩歸”,并立祠堂以示崇敬。
從這些離任故事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作為清官的“獲得感”,也不禁沉思,官之清廉,民之所盼。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肩負(fù)著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希冀,這就是歷史和人民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(zé)任。
(劉紅慧 武軍)